成都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园建设筹资渠道狭窄?看成都大学如何多元化、低风险筹集资金

[复制链接]

96

主题

113

帖子

50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0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0 09:18: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高校扩招始于1999年, 至2016年我国普通高校达2596所, 普通本科高校达到1237所, 其中一半以上是扩招后新增加的学校。但无论是原有高校的扩建还是新建学校, 校园建设普遍存在用地规模大,建设成本高等现象, 例如, 重庆工商大学校园扩建投资13亿元, 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投资14亿元,安徽大学新校区投资15亿元, 江南大学投资21亿元等。面对动辄十几亿甚至更多的资金,高校应如何解决资金筹集问题呢?
       当前高校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渠道:
政府政策优惠或财政支持
       高校在校园建设中普遍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别是建设用地的取得和相关费用的减免, 包括土地征用费的优惠以及规划建设过程中各项规费的减免。例如, 重庆工商大学建设用地的征用费为5万元/亩, 安徽大学一期土地的征用费为5万元/亩, 二期土地的征用费为6万元/亩等。 当地政府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除了给予最大限度的政策优惠外, 有的地方政府还直接对学校项目建设给予财政补贴, 为高校扩建新建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保证。
银行贷款
       扩建新建校园规模巨大, 项目建设的投资总量惊人, 在财政资金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 银行借贷成为高校校园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如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的一期建设银行借贷额约占总额35%, 重庆工商大学银行借贷额约占30%, 浙江大学、 江南大学、安徽大学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借贷。 采用银行借贷的方式在高校建设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巨额的借贷款项给高校带来了极大的还款压力。
置换原有校区
       这种方式是指利用高校在新老校区所处地段繁华程度的不同, 遵循级差地租原理, 转卖老校区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 以取得的收入投入到高校基本建设之中。对于高校建设而言, 置换原有校区无疑是一个自主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原有校区土地, 这些土地通常位于所在城市的主城区进行置换, 获得土地出让金, 然后利用级差地租在城市郊区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土地, 所购土地面积往往是原校区的两倍以上, 同时获得相当一部分项目建设资金。
开辟其它筹资渠道
       高校在新建扩建工程建设中, 根据各自条件, 积极开辟其它筹资渠道。 一是向世界银行贷款。 我国加入WTO后, 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基础设施项目越来越多, 呈逐年上升趋势。 这类贷款利率低, 甚至无息, 仅征收手续费, 较之国内商业银行贷款有着明显的优势。 因此, 个别高校采取了此类建设筹资方式。 二是通过政府的土地优惠政策获得土地, 土地价格成本远低于当地商业用地价格, 然后再将所获得的部分土地以较高的价格出让, 获得一部分建设资金, 这在高校扩招初期属于政策允许范围内。 三是向政府争取财政支持, 获得一定数量的建设补偿金。如重庆大学城建设时期, 对于搬迁至大学城的高校, 重庆市政府都给予了建设补偿金, 用于新校区建设。 四是在校区配套建设上积极采用后勤社会化的手段, 对于有一定盈利能力的项目, 如学生公寓等, 采用商业运作的模式, 引进社会资本解决部分建设资金。
来源:成都大学官网

       分析以上国内部分高校基本建设资金筹措的渠道, 不难发现, 相对于过去单纯依赖政府财政和银行贷款, 高校资金筹措渠道的多元化已经初现雏形。 但在资金筹集方面, 仍然存在诸多较为突出的问题:
过度依赖银行贷款
       银行贷款、 社会捐赠、 学校与社会资本合作等高校基建资金筹措渠道发展不均衡, 依靠财政拨款的观念根深蒂固, 在财政拨款无法满足建设资金需求的情况下, 其它非财政筹资渠道所筹集到的资金增长幅度较大, 但占比仍然偏小, 银行贷款成为了众多高校筹集建设资金的主要渠道。 学校债务风险意识不强, 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必然产生严重的债务问题。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拓展高校基建资金筹集的渠道, 仍然值得深入研究。
建设资金缺口不断加大
       社会和民间资本进入高校基本建设领域时间不长,相关政策尚不成熟, 高校引入社会资本开展基本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 近年来, 我国对高校债务问题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 对高校开展银行贷款加以严格控制, 而高校为改善教学及科研条件, 加强校园建设又需要较大的稳定的资金投入, 财政拨款用于基本建设的资金比例又逐年下降, 资金缺口不断加大。 因此, 这就迫使高校不得不进一步拓宽非财政拨款的资金筹措渠道。
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 缺乏专业的基本建设管理队伍, 一直以来忽视项目绩效管理。“绩效”是从管理学引入公共支出管理领域中的一个概念, 它是效益、 效率和有效性的统称, 包括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两个方面。 高校办学资金历来以财政预算拨款为主, 缺乏项目成本核算和考核, 资金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建设项目预算管理“刚性”不足, 尚未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在高校基建领域实施绩效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倘若绩效管理流于形式,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则必然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来源:成都大学官网
       高校基建资金筹措应本着效益优先、 多元互补、适量适度、风险可控的基本策略,例如成都大学在校园基建资金的筹措方面采取了以下对策:
财政支持
       为进一步深化地方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高等教育的需求, 成都市对市属有关高等教育资源进行调配和整合, 将成都教育学院、成都卫生学校、 成都幼儿师范学校与成都大学合并, 建设新成都大学。 学校决定在一期校园旁新征建设用地1430亩, 开展二期工程建设。 征地价格为25万元/亩, 大大低于同时期同区域商业用地价格。 同时, 征地费用按40%的比例由市财政补贴, 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校区置换
       依据学校扎根成都、 立足四川、 服务全国、 面向世界, 致力于建设城市型应用型综合大学的发展定位,成都大学二期工程总建设规模为62.9万平方米, 考虑到未来五年可以筹集的资金和实际办学需求, 二期工程首次立项建设规模确定为39.4万平方米, 估算投资12.94亿元。 学校设立新校区建设专项账户, 建设资金通过校区置换解决。 为尽快启动二期工程建设, 学校置换新都校区、 白果林校区获得资金1.7亿元, 用于首批购地款支付和第一阶段项目建设; 通过置换致民路校区、 金牛校区、 羊市街校区、 文家校区和都江堰校区获得建设资金9亿元, 完成二期工程第二和第三阶段建设任务。
银行贷款
       在二期工程进入实施阶段, 校区置换资金暂未到位的情况下, 为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 满足建设资金需求, 学校向商业银行贷款9000万元。 该笔款项在学校获得校区置换资金后偿还了大部分, 剩余部分通过化解债务风险的途径予以免除。 在整个建设过程中, 这是学校唯一一次的银行贷款行为, 贷款资金量在投资总量中占比非常小, 风险完全可控。
其它来源
       四川汶川“5.12”地震发生后, 成都大学都江堰校区遭受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 为尽快妥善安置受灾师生的学习、 工作和生活, 学校得到了国家和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 支持, 先后获得中央灾后重建基金4253万元资金支持; 澳门特区政府援助四川地震灾区专项资金5999万元; 四川通威集团捐赠300万元。 上述资金的获得, 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支持, 学校成为了四川地区震后率先完成灾后重建的高校。成都大学二期工程项目建设历时十年, 完成了共计26.3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 总投资逾14亿元, 至项目完成未产生任何债务负担。究其原因就在于建设初期确立了“总体规划, 一次设计, 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 采取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方式, 项目建设视资金到位情况推进, 既满足建设需要, 又避免了债务风险。 在资金使用管理上, 学校全面实施了绩效管理, 开展了建设项目绩效考评工作, 保证了资金的使用安全, 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来源:成都大学官网
       进入新时代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开启了“双一流”建设征程, 一流大学、 一流学科成为了高校奋斗的目标,实现这样一个伟大目标, 既需要一流的师资, 又需要一流的科研, 还需要一流的教学设施和一流的校园环境。一流校园环境的打造需要足够的稳定的资金投入, 建设资金筹措渠道的拓展和方式的创新是一个逐步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只有多元化、 低风险地筹集建设资金, 才能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本文素材来源于2018年第9期《工程经济》(节选),原文题目:高校基本建设资金筹措的问题与对策探讨——以成都大学校园建设为例,作者:冯建立,朱芳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